照妖鏡

5/random/ticker-posts

民意的惡意曲解?罷免成政黨惡鬥的凶器?

事件重點摘要:

  • 民進黨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罷免通過,民進黨批評國民黨介入罷免案,製造政治對立
  • 對比先前的「罷韓」,當時民進黨同樣公開呼籲選民出來投票,而當時國民黨也批評民進黨操作
  • 許多評論認為,國內已經形成「報復性罷免潮」,而罷免若淪為政治鬥爭工具,只會使國家動盪不穩
  • 現行罷免制度的合適度應該再行討論,才能讓罷免回歸人民監督制衡民意代表的功用,並落實民主政治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罷免案剛剛落幕,緊接著馬上就要進行高雄市議員黃捷罷免案的投票,「罷免」在過去的一年內似乎成為持續不斷的活動。
 回顧去年六月,前高雄市長韓國瑜遭到罷免,讓國民黨和廣大的藍營支持者不滿,認為是民進黨動用國家力量介入;反觀這次王浩宇罷免案,換成民進黨認為是國民黨操作、介入,製造政治對立,也引起雙標的質疑。
 自2016年下修罷免門檻過後,人民行使罷免的機會上升,雖然罷免是民主社會應有的機制,更是民眾意志的展現,但是當自家人被罷免就認為是敵對政黨操作,而當敵對政黨被罷免時,就認為是民意的展現,讓罷免被貼上政黨間「報復工具」的標籤,對於社會真的合適嗎?

 根據報導指出,在王浩宇被罷免後,國民黨立委陳玉珍認為,問政表現太差才會被罷免,因此報復性罷免可能性不高。但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卻說,從立委、議員到地方的里長都已經人人自危,深怕一年後被對手陣營罷免。同黨被點名罷免的立委吳思瑤也說,應該思考是否調整制度,避免讓罷免被政治介入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國內是否已經形成報復性罷免潮,兩黨目前還呈現各說各話的狀態,無論藍綠被罷免都會將責任推給政敵。
 蘋果新聞評論認為,罷免門檻下修的利弊已經浮現,而未來形象極具爭議的民代,都很容易成為藍綠選民的報復對象,因此必須找到平衡點,才能實踐民主又避免政治惡鬥。
 上報也有讀者投書表示,藍綠藉由罷免亂動員,亂驅使民眾是不妥的作法;貿然發動報復性罷免,不論是對黨派、對國家都是毫無意義,唯有不顧人民生死的政客,才樂見報復性罷免導致我國遍地烽火、一片狼藉的情形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另外,有民眾覺得,國民黨和民進黨在面對罷免案時的直接表態和助攻,著實讓人搖頭,因為罷免應該是人民提出的罷免,而不是由政黨來推動,否則以民意作為政治鬥爭,是在破壞民主。目前罷免的規定,也無法彰顯罷免是屬於人民的權利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對於現行的罷免制度爭議,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沈有忠提到,選舉制度與罷免制度的問題,也就是授權的代表性與課責的正當性之間的關係。也就是說,選舉時只要獲得安全門檻的票數即可當選,不需要達到絕對多數;但在罷免時則不一樣,因為投票的對象只有一人,相對容易操作為政黨間的動員和對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罷免被視為是民主制度很重要的一環,也被當作人民制衡民代的工具,但罷免的遊戲規則應該如何訂定,才會真的落實罷免應該有的價值,也避免讓社會因為罷免而加深衝突對立?這個才是罷免案之後,大家應該深思的議題,而不是只把討厭的人趕走就認為結束了。

張貼留言

0 留言